談談台日婚姻差異:飲食、生活習慣、家人關係

台日婚姻 台日婚姻日常
台日婚姻
廣告

嫁給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上到底有什麼樣的「驚喜」呢?

我跟我家日本先生(簡稱大先生)的感情非常好,當然我們也是歷經了許多磨合的過程。
因為教學工作的關係,我長期與日本人相處,深諳多數日本人的個性,但僅限於某個層面。跟大先生在一起後,我們彼此都發現的對方的優點和缺點,有時不夠瞭解,不知是文化差異,還以為是對方的個性有缺陷(喂!)。但是我們在每次的摩擦後,一定會不斷地溝通再溝通為了對方修正自己的缺點,調整自己的觀念和心態。
我相信,這是為了讓彼此都更好更進步。

我只跟大先生這一個日本男人交往結婚,因此,其他的日本男性在感情與婚姻中是怎麼樣的表現,我就不知道了。

廣告

飲食習慣不同

鹹度

第一次喝到大先生煮的味噌湯時,鹹得讓我睜大了眼睛。

看著他一臉享受地一口口喝下對我來說像是海水鹹度的湯,瞬間感覺到兩人之間口味的不同。

 

大先生來台灣已久,他常嚷嚷台灣菜「沒有味道」,意思是不夠鹹,也沒有「高湯味」。

的確,台灣人比較喜愛品嚐食物的原味,講究低鈉少鹽,少味素少人工添加物。

差不多天天做菜的我,每天都要調整出適合兩個人的味道與鹹度,實在是花功夫。

 

最後我想出了一個方法,把高湯粉和鹽罐放在他的面前,告訴他,味道不夠的話就自己加吧!

某天我好像做了什麼素食料理,大先生覺得味道不夠,就舀起一匙雞粉直接送入口中!!!

我急忙制止!唉,這個方法好像也不妥,這樣任他自由地吃下去一定會有問題。

 

因此我開始告訴他高血壓與鹽分的關係(他家人有高血壓),過多鹽份對身體不好等等。

慢慢地他也開始意識到,攝取過多的鹽分對身體有害,也慢慢讓自己接受淡一點的口味。

漸漸地,他擔心起他的口味吃得比我鹹,對我來說是不是太委屈,做菜很辛苦什麼的,

他能有這樣的改變,讓我的心裡暖暖的。(然後默默地把雞粉收一點起來)

 

某天他吃著我煮的麵,我自覺這次煮的味道還真不錯天阿我真是太厲害了!
正自我陶醉的時候,他忽然抬頭問我:

這樣的口味對妳來說不會太鹹嗎?我是剛好啦……

心頭一驚。難道我的口味也變得偏鹹了嗎?!

 

喝水的習慣

華語教材中某課裡寫著,醫生說:「多喝水,多休息,很快就會好。」

接著大家就會開始討論各國的醫生在這種時刻給病人什麼樣的叮嚀。

日本學生常問我,老師,為什麼要多喝水?我們的醫生不常說這樣的話。

 

落實在現實的「日本」生活中,大先生也是幾乎不太喝水的。

常常是我提醒他,你今天都沒有喝水喔要喝一點水,講到後來他覺得煩,就回我:

我從小開始就沒有這種喝水的習慣,我喝牛奶喝茶喝湯喝咖啡啊!我都很健康沒事啊!

後來我改用「柔性勸導」(ㄋㄞ):你要喝水喔,不喝水會死掉喔!我不要你死掉嘛~😢

或許是被我洗腦成功,再加上他媽媽看電視節目提到喝水的重要性而告知他要喝水,

大先生開始慢慢重視起喝水這件事,用餐時會主動把茶、飲料等改成水。

 

順便一提,大先生用餐的時候,一定要配水或是茶,我家的習慣是喝湯。

大先生不太喝湯,因為他覺得湯沒味道,日本的湯、味增湯都是濃、鹹的口味。

日本的湯是配飯的,另外的無糖茶、水等等,才是清口用的。

對愛喝清湯的我來說,還真是不太習慣。

 

另外,有時一早或是晚上很晚的時候,大先生也會想到要喝水,但是都是喝非常冰的冰水,

就算是運動後也是馬上喝!擔心他的身體冷熱相煞的我,急忙擋下,告訴他台灣不比日本,

這樣炎熱的天氣之下,再加上運動,身體像個火爐,馬上喝下冰水的話,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是不是對身體來說不太好?而且新聞曾經播過有台灣男子在身體很熱的運動結束狀態下,

灌入冰水暴斃的新聞,我覺得很可怕,不希望他也一樣。大先生聽後也接納了我的建言,

折衷成一半冰水混一半常溫水。幾次以後,就算我沒說,他也會自己「混水」喝,

能有這樣的改變,真是太好了!

 

咬食物的方式

看日本美食節目記者吃年糕的時候,都是咬一口年糕然後拉長,驚嘆著哇~可以拉好長喔!

大先生咬食物的時候,也習慣用這種方式。但是對應在台灣小吃上,似乎有麻煩。

 

比如說飯糰,咬一口往後拉,油條整根就拉出來了 ; 比如說菜包,咬一口往後拉,

所有的菜餡都掉出來了,肉包更慘,只剩下空殼,肉已經被一口叼走了。

更糟糕的是跟大先生共吃我們台中這邊有名的太陽餅奶油酥餅的時候,他也是咬一口往後拉,

往往這些餅都是支離破碎,還掉了一身一地的屑屑,掉的比吃的多。

 

這是個人習慣的問題,要是不影響我,我不會說什麼,但是如果是我的食物就另當別論!

比如說把我的香腸飯糰裡面的香腸一口咬住整根全部拉走以後,我肯定火冒三丈。

「拜託你直接咬斷!不要拉!」我一定會在跟他分食以前這樣說。

 

與他人共食時的差異

台灣的飲食習慣以「共食」為主,大家一起圍著共同的食物分享,尤其是在家庭中。

我們小時候,父母教導我們,夾菜的時候,要從離自己近的地方開始夾取 ;

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盤裡邊翻來攪去找自己想吃的菜,這樣大家都吃你的口水 ;

夾有湯汁的菜的時候,要把自己的飯碗拿起來,伸去接住你夾的菜 ;

夾菜的時候要為同桌的人著想,只夾取適量的分量到自己的碗裡面等等。

 

大先生來自日本,通常是以「分食」文化為主,就算是在家庭中有大盤大盤的菜,

他們也一定會準備小碟子(有時候是數個小碟子),夾取至自己的碟子中食用。

 

當大先生在我娘家的餐桌上一起用餐時,整桌台灣人就看著這一個日本人怎麼吃。

大先生完全沒受過以上我所提過的「共食文化教育」,因此他是想怎麼夾就怎麼夾。

 

比方說,桌上有一道香蔥炒鮪魚塊,他就會夾一塊鮪魚放進嘴裡,再夾一根蔥放進嘴裡,

再夾另外一根蔥放進嘴裡,他的手就會一直停留在那盤菜的附近,不停地夾、吃、夾、吃。

我家餐桌不大,大先生和我爸爸都身材高大,因此手長身體大頭也很大的大先生這麼夾菜時,

所有的人都得等他夾完,通常都要等他夾了數次,嘴巴塞滿以後,我們才能繼續夾菜。

 

他碰到喜歡吃的菜,也會一直吃個不停,直到快吃完這道菜為止。

比如說,口味重的他,對我們家的滷肉非常喜愛,一般台灣家庭中的滷肉都是滷著吃個幾天,

大先生可以一直夾、一直夾,不管你預備煮來吃幾天,當餐就吃光光,嚇了我們一跳。

 

另外,碰到有湯汁的菜,尤其是我爸爸很講究炒菜一定要有足夠的湯汁才行,湯湯水水的菜,

大先生的做法是把菜移到自己的面前,夾一撮、吃一口,夾一撮、吃一口,塞滿嘴巴以後,

再把菜推回原來的位置。想要再吃的時候,有時就會再重複一樣的動作。

這樣不停地把菜移來移去,當然會影響大家,我們後來就乾脆自己把他想夾的菜移到他面前,

等吃了一些以後,再換菜。要不就是我乾脆拿個小碟子給他放夾好的菜。

 

廣告

生活習慣的差異

令人匪夷所思的最後一口飲料

好像看過新聞說,IG上有個日本太太將自己日本先生的「惡習」上傳網路後,爆紅起來。

這當中似乎有一個「每次喝飲料都剩下最後一口」的習慣。

真是台灣太太好吃驚!我家大先生也是如此。

 

在台灣,我們常買手搖飲料,或是在便利商店買無糖茶,在早餐店點奶茶,

每一次,他都會剩下那莫名其妙的最後一口,不願意全部喝光。

 

冰箱裡剩下那一口的綠茶,早餐的奶茶剩下那一口的份量,桌子上那一口的咖啡,

我問他為什麼不喝完?他只回答這是我的習慣。

 

在我家,食物沒吃完,對大先生來說是非常浪費的事情,但是我很不解,那飲料呢?

他只回答飲料不一樣。

 

啊,這樣「留一口」的世界,我無法理解。

有時候乾脆自己把這最後一口乾掉,然後再叫他去丟垃圾。

 

令人一頭霧水的褲子與襪子

在我家,床上會有一條褲子,沙發上會有一條褲子,椅子上還會有一條褲子,

穿在大先生的身上的又是另外一條褲子。我問他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褲子散在家裡?

 

他說,床上那條是睡覺穿的,沙發上那條是外出穿著,椅子上那條是在家裡穿的,

現在這條是現在坐在這裡要穿的。然後順便附上脫下來丟在家裡地板上的襪子兩隻。

 

據大先生說,他很重視褲子的清潔,床上的褲子是最乾淨的,接著是家裡的,然後外出的。

我只問褲子只有這幾條的他這個問題:「請問你什麼時候要洗褲子?」

 

令人心驚膽跳的方向感

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交通的左右方向跟我們是不一樣的。台灣是左駕,日本是右駕。

因為這樣的方向,因此我們自小被訓練:走路要靠右邊走,注意前方來車,不要併排。

 

一般台灣人在碰到迎面而來的障礙的時候,反射性的反應是往右閃。

在窄巷或是沒有人行道的地方行走時,我們也是靠右邊走,然後不要併排。

 

一樣,沒受過這樣教育的大先生,在台灣走路的時候,是按照自己的教育「靠左」。

因此常常對象的行人跟大先生差點撞在一起或是一直一起「左右起舞」。

 

在我家附近這種沒有人行道的小巷中,大先生沒有前後走的觀念,總是下意識跟我併排走。

有時候從前後方疾駛而過的車輛,會把他嚇得不知所措。我總是要對他說:

 

「沒關係,你走我的後面就好了。」

「沒關係,你注意前面的車子就好,不要一直看後面。」

 

某天回日本,一起在外面的小巷散步時,前方忽然無預警來了一輛汽車。

大先生竟然開始往右閃、往左閃地不知該往哪……

看來台灣的「走路靠右」教育在他身上已經稍微內化了。

 

廣告

家庭關係的不同

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大先生跟他家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好,雖然因為長期住在台灣的關係,聚少離多,

但只要他跟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大家都會感情很好地一起開玩笑、說笑

(大先生的家人還會開玩笑地說他媽媽就像他們家以前養的狗一樣可愛),

一起聊天聊個沒完,甚至會定期一起去旅行。

尤其是大先生,為了愛巴黎成痴與喜愛外國文化、旅行的媽媽,

近幾年他都會安排一段時間,帶著媽媽兩個人一起去歐洲旅行。

 

相對的,我的家人之間就無法有這樣的交流,家裡爸爸最大,他說的話都要聽,不可以回嘴,

(當然也絕對不可以開玩笑地說我爸爸就像我家以前養過的狗啊鳥啊楓葉鼠啊一樣可愛)

我的家人每次要去旅行都會狀況一堆,請假不行,地點不喜歡,行程沒興趣,最後作罷。

 

但是,我家只要是過年過節或是生日的時候,一定會聚在一起,就算無法聚在一起,

問候也是必須的。這種問候對我們來說,表現出我們對家人的關心與責任。

 

然而大先生在過年過節生日的時候,都不會主動問候他的父母,或是一起慶祝之類的。

我已經算是不太重視生日的慶祝這件事的人了,今年在他家過生日,竟讓我有寂寞的感覺。

 

但相對地,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在替婆家的人慶祝上,反倒令我鬆了一口氣。

 

沒有給孝親費、給父母紅包的文化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自學校畢業,開始出社會工作以後,

第一筆賺得的薪水,一定會在自己能力範圍許可的情況下與父母分享,

包個紅包或是買個禮物等等都可。

 

我周圍的同事們,許多人每個月都給家裡三個零、四個零左右的孝親費,

過年過節父母生日的時候還要加個紅包表示心意。

 

雖然我的父母並沒有如此「嚴格規定」,但這種不成文的禮俗,讓我們都自然而然地遵守。

我跟大先生談到我們的收支分配的時候,我提到過年要給爸爸紅包,所以現在得稍微存一點錢。

大先生聽了以後非常吃驚,他說「我們沒有這樣的文化」,他也沒有拿錢、包紅包給媽媽。

因為他的爸爸還在工作,他們退休了以後也會有老人年金退休金什麼的,不需要他給錢。

 

「難道表示一點心意都不必嗎?」我問他。

「我的爸爸媽媽都知道,而且我遠在台灣,不用給錢。」

 

有可能是大先生家才有這樣的情況,心裡雖有點過意不去,

不過,少了這筆「台灣太太想像中的支出」,我們兩人的生活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心裡還是很感謝的。

 

與不同國籍的人結婚,生活上能分享的大小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每件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溝通方式來面對處理。

多點耐心、多點包容、多點同理心,態度溫柔點就好。

 

「怎麼愛對方、怎麼與對方相處」,都是需要練習的。

「要是雙方都有著為了讓彼此的未來更美好的目標,任何關卡都能度過。」

這是我跟大先生在磨合期大吵的時候,某位學長給我的建議,與大家共勉。

給個評論吧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